首页 > 说说心情 > 内容

精选刘基传重点字词93句

2023-08-13 14:45:39

刘基传

1、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1)、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又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铨选之职,但是元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刘基谠直的性格不为当时官场所容。当他发现行省监察史渎职,此事虽不在刘基的职属范围,监察史的品秩又比刘基高,但刘基经北上感闻,对官场现状深为不满,对祸国殃民的失职官吏深恶痛绝,刘基愤然弹奏。刘基的举报,却被御史台扣留,宪臣不但不予追究,反斥刘基耿介之举,刘基再次挂冠。

(2)、韩沁妍:十里秦淮(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六)

(3)、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4)、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5)、洪武十二年,刑部尚书沈立本出任江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立本平时谄媚依附权臣,到任后专门做迎合拍马上司的事,刘琏坚决反对。立本每每“动以危言”,想威逼刘琏,刘琏愤怒说:“我在殿上亲受帝命,参政江西,只知报国而已,其他的就不考虑了,怎会听你指使!”由于气愤而得病,六月某日死于公署。(据吴从善《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

(6)、刘璟后来做了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封号)府的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但多为幕僚性质。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谷王府地设宣府,宣府是古乌桓郡,东距大宁,南抵居庸,西连云中,北接古砂,极为偏远荒芜。谷王抵达府邸,出入蓁莾,烽火四警。刘璟就“修城池,缮(修补,这里指完善)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谨(严防)斥堠(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试(训练)士马,砺金鼓(作战指挥工具。鸣金为退兵号令,击鼓为进攻号令)”,紧锣密鼓,巩固军事。这样,周边胡人就不敢窥视,进而销声匿迹了。

(7)、首先来说一下朱元璋成就帝王霸业的背景,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长为首。另一派则是浙东派,是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的浙江读书人,代表人物就是刘伯温。

(8)、马起良:清凉山(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七)

(9)、(出自):晋·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x&#x

(10)、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11)、刘伯温太聪明。从到了朱元璋身边,前有龙湾之战,后有救援安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比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张良,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他都能想到,朱元璋考虑不周的地方,他还能想到,性格多疑的朱元璋,怎么可能让一个懂权谋机变聪明过头的家伙长久留自己身边呢?

(12)、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勇敢地承担起统一中国的任务。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

(13)、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14)、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15)、朱元璋的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不甘于日本人的欺负,在明朝稳定下来后,于1381年下战书要教训日本,欲发兵十万远征日本。

(16)、朝廷正打算重用他,而刘琏由于痛恨沈立本的专制而致疾,突然意外死亡。(据苏伯衡《故参政刘公墓碑铭》)

(17)、(解释):把天作幕,把地当席。 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18)、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爲!”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鍾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

(19)、刘伯温的儿子们死后,诚意伯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廌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在祖父和父亲都被胡惟庸等人害死后,决心不入仕途,在家乡奉养老母,打理祖父、父亲和伯伯的坟墓,并将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

(20)、    那么,种种关于刘基的传说到底孰真孰假呢?

2、刘基传重点字词

(1)、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2)、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此一步,成了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3)、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d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4)、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5)、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6)、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7)、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8)、刘基去世多年后,一次,朱元璋对刘基次子说:“你父在时,满朝都是同d,只他一个不从,你应多行好事,休污了你父亲的好名声。”

(9)、而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刘伯温已然通神,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作的《烧饼歌》甚至准确预言了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啧啧称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有这么神奇吗?如果他能够知过去未来,又为什么不能预测到自己无法全身而退呢?下面,就来看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的那些往事:

(10)、针对刘伯温之死的还有另外一种民间说法,幕后的真正的主使人是朱元璋,那么真的是朱元璋吗?咱们来看看朱元璋的态度,李善长离任之前,朱元璋对刘伯温几乎是言听计从很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朱元璋跟他讨论丞相人选的时候,可惜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因为朱元璋这个人相当爱面子,对他提出三个人选,让刘伯温不屑,从这之后就慢慢冷落了刘伯温。

(11)、    在龙江之役中,他进言“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宣示拼死抗击的决心,稳定了军心。亦有“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的军事策略。

(12)、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是为明成祖。随后,朱棣开始了大清洗:举凡忠于建文而又不肯跟他合作的文臣武将,都被列为“奸臣”,惨遭杀戮。株连族诛,少者诛一族,多者诛九族,甚至连坐邻里,谓之“瓜蔓抄”。

(13)、三年后的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再度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鄱阳湖大战,刘基始终与朱元璋在一起。一次,他忽然见一群水鸟惊起。刘基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拉朱元璋一起转移到另一条船。他们人未坐定,敌人的炮火已将原来朱元璋坐的船打得粉碎。此消息传出,朱元璋部下都以为自已有天助,于是士气大振,杀敌更猛,最终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战死,刘基指挥的这次战争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14)、刘伯温深谙韬略,通天文地理,在重大战役中,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舰5000艘,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嚣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陵守兵仅10余万,双方力量悬殊。朱元璋军心动摇,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有的主张决战。只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把他请到内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放弃的,应该杀头治罪,因为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实际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马壮,又打了几次胜仗,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一鼓可破。

(15)、刘基,字伯温,小时候,因父亲刘爚任遂昌县教谕,在外工作,母亲富氏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基天资聪慧,5岁时能将半部《国风》背诵得滚瓜烂熟。

(16)、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17)、明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30年的战争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开始稳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就当时来说,是推动了历史前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促进此种好事的是刘基,所以,他也是为统一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功臣。

(18)、(解释):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19)、吳元年以基爲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衆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20)、这要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说起,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伯温还是想到了。而且当初韩林儿被攻,刘伯温一直劝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驾”,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刘伯温对他也来这么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时只封刘伯温为伯爵,而且俸禄是最低的。

3、明史刘基传

(1)、刘基的道德操守、崇高品质,千秋万代,为世敬仰。

(2)、朱元璋第一请刘伯温,采用的是“以币聘”手段,刘伯温根本就没有回复。刘伯温为何拒绝?不谈理想,单就钱财而言,刘伯温看的非常淡。

(3)、    据说为胡惟庸遣人毒害。以他这样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   

(4)、《明史·刘基传》记载,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和刘基商量丞相的最合适人选,彼时有人正攻讦李善长,刘基却不念旧怨,说李是淮系元老勋贵且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他处事公正,能协调诸将的关系。元璋讶异道:“他多次要加害于你,你怎么还替他说好话?我看丞相还是由你来做吧”。刘基很清楚在淮人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自己很难站住脚,更别说有施展才干的空间了,于是说自己生性骨鲠刚直,口无遮拦,难以调和诸将,予以婉拒。元璋见他再三辞谢,遂作罢。

(5)、刘琏十余岁,练习写诗作文,速度极快,一挥而就,且写得“奇气烁烁纸上”,连他老师看了,都是脸有愧色。有一天,圆丘署丞进瑞粟,朱元璋对刘琏的文章已有所闻,就特诏刘琏还有通政使鲁秉政作歌,独孟藻所作称朱元璋意。刘璟当然也是文章能手。他们都有著述传世:刘琏有诗集《自怡集》,刘璟有诗文集《易斋集》等。

(6)、其一副药的效果太长,相隔十几天之后才发作,现实中从药理学病理学上说不通,除非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一直吃十几天的药,一直吃不好,还一直吃直到吃死为止,不合常理。其知情人太多,在中药方做手脚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这应该是绝密。

(7)、    而蛛网救人这一类故事,不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中,也出现在刘秀的传说中。

(8)、   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9)、对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基本都认为他是病死的。但在《明史·刘基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所以不少人认为他的死跟胡惟庸案有很大的关联,极有可能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10)、官爵已经没有了,俸禄也被尽数收回了,唯有进京请罪,才能争取皇帝朱元璋的宽恕,也唯有皇帝宽恕,他才有机会好好的活着!

(11)、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12)、   自刘伯温被官方书写,刘伯温的传说也随之流传。在其传说的传承发展中,文人笔记也起了关键作用。

(13)、立德、立功、立说,问五千年华夏,谁能三不朽;

(14)、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15)、但是每逢老朱要讨伐日本时,刘伯温就从中阻拦。当然有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刘伯温考虑首先应该把元顺帝赶到漠北,老刘担心南北同时开战明朝负担不起。

(16)、“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17)、洪武三年,皇帝朱元璋下诏书,说刘基年纪大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然后就把他打发回了乡下。

(18)、刘琏和刘璟,各是很光辉的人物。他们的光辉绝不是借了他老爸刘基的光,而是刘基实在太光辉了,反而掩盖了他们的光。我把刘琏、刘璟放在一起写,绝不是单独列出分量不够,而是这两个人物的相似点很多,不同点也很不少,放在一起,能相得益彰,起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写刘琏就是写刘璟,写刘璟也是写刘琏。

(19)、刘基,字伯温,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近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

(20)、这似乎是一件很是讽刺的事儿,刘基留下遗训,刘基的子孙不听,非得让大明的铁拳教训一顿,才肯就范。

4、刘基传注释

(1)、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自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从名儒处州教授郑复初学,至顺三年(1332)中举,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其家室,明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载:  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亦录:  公初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陈氏,赐章氏。陈生子男二:长琏,由考功监丞任江西参政,卒于官;次仲璟,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成祖时死事,别有传。  二者基本相同,故刘基妻室三人:富氏、陈氏、章氏。而富氏、陈氏、章氏三者关系:富氏,初娶(富弼八世孟谦之女),属原配结发,当为刘基母亲富氏的远房侄女。元统元年(1333),刘基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并授瑞州高安丞的大喜期间,在父母主导下与富氏结婚。惜富氏不知何故而未育,大约到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被赠为永嘉郡夫人。  陈氏为继室。“继室”,《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晋杜预《注》:“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因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汉朝以后,称续娶之妻为继室。《晋书·礼志》:“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我们从“继室陈氏”之义推测,刘基应当有丧偶、续弦的经历:即原配富氏中年逝世,而后再续弦陈氏。  丧偶,一般习俗三年后方可续弦。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继室陈氏生长子刘琏去推想:那富氏之卒,就应是至正四年,即刘基三十三岁(1344)之前,富氏可能三十岁。此年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的艰难时期。  刘基继室陈氏,《温州鼓词》说名叫秀英,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官至考功监丞江西参政。明洪武十二年(1379),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四年(1402)被明成祖抓捕入狱,狱中自缢。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俩生母陈氏的籍贯生卒,却一直未见记录。  章氏,刘基第三房妻子,一般来说称妾,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前加有“赐”字。“赐”,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似乎宋龙凤六年(1360),刘基五十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次年(1361),刘基母亲富氏去世。此时当富氏年高多病,需要照料,继室陈氏不能随夫。刘基只得一身前往,章氏当为朱元璋所恩赐。《诚意伯刘公行状》云:章氏生二女:一适吴彪(青田北山人。国子监太学生,唐中书令吴畦的第十六代孙)、一适沈安。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不载了。  《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周群、林家骊等《刘基年谱》均载云:明洪武元年(1368):“夏,妻丧”。此“妻”,以名份角度观察,陈夫人为继室,章氏朝廷恩赐,两人都符合。而陈夫人民间传说有“葬夫”一节,当三妻章氏为宜。

(2)、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3)、朱元璋曾三次派人请刘基出山。刘基出山后,初次见朱元璋时,曾陈事务“十八策”,就当时的天下大势、战略对策和治国方略、用人原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共计十八条款,后人称之为“十八策”。这对帮助朱元璋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统一全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与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对刘基来说,“十八策”金声玉振,在朱元璋心中,他的“帝师”地位初步确立。后人常说“前有诸葛隆中对,后有刘基十八策”,指的是“十八策”的非同一般。

(4)、他这次回来就像上次离开时一样,心中藏着悲愤。

(5)、可是,皇帝朱元璋居然见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他回去,好好养养因旅途奔波而染的病,就结束了召见。

(6)、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爲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爲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爲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7)、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杀心,而且马皇后劝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十分敬爱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刘伯温的办法就是让他早早离去。虽然离去的原因很简单,但朱元璋到底为何要杀刘伯温?毕竟他曾经那么敬重这位谋臣,还尊称其为“老先生”。

(8)、刘基一生好学,年轻时就读石门书院,22岁中举人,23岁考上进士。刘基对元朝政权的腐败无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看穿元朝的无可救药,于是,1358年辞官归隐青田,将自己满腹经纶和对社会的愤慨,以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熔铸于笔墨,写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寓言《郁离子》。

(9)、刘基于洪武四年(61岁)正月告隐,二月抵家南田武阳。刘基回家后,《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钣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10)、靖难之役时,刘璟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璟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11)、许望为了不辜负秦始皇的期望,对女儿是精心养护,还给她特意请了教书先生。莫负名声大震之后秦始皇也派人来请,但是莫负却选择了装病,父亲的问的时候她只是说天下大乱,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莫负改成了负。两年后天下果然大乱,就在这时刘邦听说许家女儿的事情就像前来拜访一下。谁知许负一见刘邦、萧何等人就让父亲追随刘邦,因为她看出了刘邦是帝王之相,而萧何等人将来是位极人臣的相貌。

(12)、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13)、   从一个普通的聪慧谋臣到地方的保护神,刘基神化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4)、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15)、御医诊治之后,刘基就去世了,这成了明朝的又一悬案。

(16)、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秋,26岁的刘基被铨选为瑞州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县丞,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官宦生涯,浮沉于宦海之中。   

(17)、《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18)、老朱本来派使者去日本协商解决“海盗”问题,这本是两国之间正常的外交礼仪,然而日本国王看罢诏书勃然大怒,当场斩了五位特使。

(19)、最后一位就是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基,刘基精通象纬之学。聪慧过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民间传说一向把刘伯温比作神人,说他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往前知道五百年,往后知道五百年。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风寒之后朱元璋让胡惟庸给他带了御医。吃了药的刘基病情更重,跟朱元璋见了一面之后他就明白了是朱元璋放任的,交代后世之后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

(20)、毕竟刘伯温在辞官的时候,曾经跟朱元璋提议别让胡惟庸当丞相,但此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依然任用胡惟庸当丞相。虽说这件事情并没有对胡惟庸产生多大的威胁,却让其意识到了危机,产生了比较微妙的关系。

5、刘基传简介

(1)、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2)、待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念其功勋,多次问劳,都是刘琏单独一人往来于京师应付,这样至少六七次。朱元璋总是闲居时召见他,类似家人父子,刘琏是俯伏陈对,礼节详简适中,朱元璋很是满意。本来,皇上对臣下是直呼其名的,而有一次,朱元璋却感叹说:“伯温有子,足以辅佐礼部了!”于是,朝廷臣子,从高官而下,很少有人不器重刘琏的。

(3)、刘基墓(诚意伯墓):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国家级文保单位。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

(4)、刘伯温是个奇才,民间谚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把刘伯温的位置摆得比诸葛丞相还高。诸葛亮是智慧化身,那刘伯温又有多聪明呢?

(5)、   在元朝的沉寂之后,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被称为王佐帝师。在南征北伐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后人谓之“渡江策士无双”并非过誉。

(6)、至正六年(1345),刘基北上大都,一路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写下了“逾淮入大河,凄凉更难观,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蕾……去年人食人,不识弟与妹”。水旱灾难,民不聊生,官吏贪暴,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决心重新步入仕途,拯民于水火之中。

(7)、李善长重视老乡的情谊而是亲自找刘伯温请求网开一面放过李彬,刘伯温不答应并立即上报给太子处以李彬死刑,导致李善长丢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淮西老乡,后面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这两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的身上,两派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8)、他曾婉转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不为所动,只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聪明如刘伯温,还会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吗?不久,朱元璋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拒绝了一切药物治疗,静静走向死亡,享年65岁。

(9)、听书活动每期向读者推荐一本书,本期《明史》共89集,根据时长,每天更新1至3集不等;

(10)、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公仪休相鲁》

(11)、然后,他唯一的愿望也就只能是在家好好养老了。是以他闭门谢客,谨防被人捉了小辫子,被人构陷。

(12)、    尽管刘基在明朝官运畅通,但在元朝时他却仕途坎坷。虽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他耿直的性格不能为元末官场所容,几年后便愤然辞职。再度被起用后,又因与朝廷意见相左,被羁管于绍兴,遭受了出仕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13)、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